一、研究进展情况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课题研究计划分为两大部分:宋人笔记编纂整理;宋人笔记研究。自2012年6月以来,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工作进程与研究计划完成的时间节点吻合。宋人笔记编纂整理部分,截止2014年5月底,出版了《全宋笔记》第六编古籍整理专着,该成果共计十册,收载宋代笔记文献41种,总计248万字。这是继2012年出版《全宋笔记》第五编后本项目取得的又一阶段性重要成果。此外,《全宋笔记》第七编、第八编的编纂整理工作也已完成,书稿已交大象出版社,对总计42种宋人笔记进行了系统整理,根据宋人笔记作者的生年或卒年的先后编次,逐一校勘点校。目前正在进行二校。《全宋笔记》最后两编——第九、第十编的编纂整理工作亦已开始,目前正在进行中。此外发表学术论文27篇。这是项目组成员在编纂整理宋人文本笔记的同时脚踏实地进行潜心研究的结果,有力地促进了本项目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
宋人笔记研究部分共有六个子课题,六个子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如下。
子课题之一“《全宋笔记》五百种提要”,目前已完成《全宋笔记》前五编收录的203种笔记提要的撰写工作。下一步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统计并汇总《全宋笔记》第六编至第十编的笔记书目,并对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研究,撰写出后五编的笔记提要。
子课题之二“宋人笔记视域下的唐五代社会”,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基本资料搜集完毕;对写作框架作了重新修订,以期写出有新意的着作来。目前已撰写初稿约5-6万字,并据宋人笔记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
子课题之叁“《全宋笔记》所见宋代社会生活研究”,本子课题包括《宋代笔记所反映的衣食住行及城市生活》、《宋代笔记所反映的妇女生活》、《宋代笔记所反映的信仰风俗》等叁个主要部分,各承担者皆查阅了百余种宋人笔记,分别建立了一百多万字的资料库,或数以千计的资料卡片,《妇女生活》这一部分还查阅了近叁百种宋代女性的墓志铭。目前各部分的资料搜集、归类、考辨等工作皆已基本完成,正按计划开展进一步研究。《衣食住行及城市生活》部分,已完成衣、食两章。《妇女生活》部分,完成了有关宋代妇女史的现行研究综述,并完成《妾与宋代士人家庭生活》一章。《信仰风俗》部分,完成了“祖灵信仰”、“巫术禁忌”两章的初稿。
子课题之四“宋代笔记的文学史研究”,研究工作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利用笔记资料展开文学史方面的研究,二是对笔记本身的题材内容、表达艺术及作者情况的研究。前一部分,使用较多笔记资料来研究宋代突出的文学现象、重要作家和文学文本。后一部分,主要以《全宋笔记》所收北宋笔记为论述范围,从“话题”、“作者”、“文学性”叁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和总结。以周密为笔记代表作家,详论周密如何将一种简单记述型的写作方式创造性地发展为堪与诗、词、古文并列的自我表达之“文体”。课题负责人梳理了宋代所有禅林笔记,并按法系排列作者。其中也使用了一部分世俗笔记,为课题的深入开展作了有益探索。
子课题之五“宋代笔记语言研究”,在前一阶段五十部宋代笔记中的语言现象研究基础上,已将研究范围扩展至整个宋代笔记中的语言现象,从文字、词汇、训诂、音韵、语法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发表了《语言研究与古典文献整理考斠》、《打令考》等一系列与笔记相关的语言研究论文。
子课题之六“宋代笔记研究”,目前该项目大体已完成了相关史料的搜集,对宋元书目着录宋代笔记进行了汇总、归类,现正对所搜集之史料进行辨析、考订。拟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宋代笔记的着者之学术背景、笔记的史源等情况,剖析宋人笔记的文献价值、笔记与“国史”纂修之关系,以及笔记在宋代党争中作用与影响等。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组广泛进行调查研究,赴全国各地有关图书馆、博物馆搜集文献、版本信息,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基本资料,为项目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项目组成员积极参加相关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开拓学术视野,促进研究的深入开展。
戴建国2013年5月出席台湾东吴大学主办的“第九届史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 宋代基层社会的法律人——以私名书手和讼师为中心的考察”的发言。6月出席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10——19世纪中国制度变迁与社会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8月出席“全国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发布暨2013学术出版上海论坛”
子课题负责人张剑光,2012年11月10日于绍兴参加了浙江省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学术专场《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于大会作主题报告:《六朝隋唐五代江南城市的市政和社会管理》
子课题负责人朱刚2012年9月,参加了在复旦大学召开的“中国古代文章学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二苏贤良进卷考论》。2012年12月参加由台湾清华大学举办的“宋代文学与思想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苏轼庐山之行及其“悟”》。
子课题负责人顾宏义。2012年8月参加了“宋都开封与十至十三世纪中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提交论文《宋杜大珪〈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录〉为伪书考》。2012年10月26—29日,参加了在河南新乡召开的 “中原历史文献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3届年会。
子课题负责人徐时仪2013年6月出席韩国交通大学主办的“文献研究与国际的交流协作研讨会”。8月出席华东师大主办的“世界汉字学会学术研讨会”。9月出席吉林大学主办的“中国文字学会学术研讨会。
课题组成员汤勤福2013年12月出席香港岭南大学举办的“十到十叁世纪中国政治与社会学术研讨会”。
课题组成员方健2012年8月参加了由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主办的“纪念吴承明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宋人的衣饰和食料》。
课题组成员燕永成2012年8月参加了中国宋史研究会主办的“宋都开封与十至十叁世纪中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提交论文《宋代帝王与史学》
项目组还邀请了校外专家来作学术报告。2013年3月国家图书馆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张廷银作“古文献研究的新情况与新要求”演讲。5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裕民作“ 谈考据是治学的基本功”演讲。
2012年11月项目组邀请了台湾地区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前所长、长庚大学研究员黄宽重作题为“学宦难兼:孙应时坎坷困窘的生命侧写” 的学术报告。台湾成功大学历史学系刘静贞教授作题为“宋代母亲研究的省思──从思路与资料检视” 的学术报告。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廖咸惠作题为“宋代的立像崇拜与士人反应” 的学术报告。
2012年11月14日项目组组织召开了“《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学术座谈会,来自台湾地区的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清华大学、长庚大学、暨南大学部分宋史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就《全宋笔记》编纂体例、收书范围、宋人笔记的辑佚、人才的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
2013年12月13日项目组邀请了学界部分宋代专家学者召开了《全宋笔记》编纂整理座谈会,就《全宋笔记》编纂整理的范围、整理质量、笔记辑佚等问题。听取专家们意见。上述交流和建议对于进一步完善编纂整理与研究工作,全面提高宋人笔记的整理研究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项目组与国内学者以及台湾地区、日本等国的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积极开展合作,邀请了日本学习院大学王瑞来教授参与项目,承担宋人笔记《鹤林玉露》、《朝野类要》的整理工作。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3年本项目阶段性成果《全宋笔记》第六编出版后,项目组随即撰写了新闻报道,及时在上海师范大学的网站上挂出,进行宣传。由于本项目成果是分编陆续整理出版的大型古文献总集,先前已出版了五编,社会上有较大影响,不少网站作了转载报道。
2012年项目组向全国社科规划办报呈了《果冻九一制片厂国产重大项目研究情况检查表》。2013年12月31日项目组向全国社科规划办报送了《果冻九一制片厂国产重大项目“〈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工作简报》,及时汇报了项目工作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全宋笔记》第六编,由河南大象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共计十册,总计248万字。该成果对笔记文本进行了系统整理点校,采用繁体字竖排。每种宋人笔记均撰写一篇有学术价值的前言,内容包括作者小传、内容评价、版本源流、所用底本及校勘概况等等。共收入宋人笔记41种,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挥麈录》,王明清撰,有《前录》四卷、《后录》十一卷、《叁录》叁卷、《余话》二卷,共二十卷。书中所记宋代典章掌故,以及南北宋之交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事迹,多为作者亲见亲闻,可补史书之阙。此次整理,以龙山书堂刻本为底本,校以《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百川学海》本等
《投辖录》,王明清撰。全书共四十九则,逐则注明述说者的姓名,见出作者作为文史学者的谨严。这次整理,以较完整的涵芬楼藏璜川吴氏钞本为底本。校以宛委山堂本《说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玉照新志》五卷,王明清撰。书中多记北宋后期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诸方面。亦收録前人逸文,如安晓臣《谏取燕云疏》、李长民《广汴都赋》。所载胡舜申《乙巳泗州録》,记宣和七年胡舜申在泗州之见闻;《己酉避难録》,记高宗建炎四年宋金镇江战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补诸史之阙。此次整理,以涵芬楼校印本为底本,校以《宝颜堂秘籍》本、《学津讨原》本、《说郛》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
《摭青杂说》,撰者不详,今传本多作王明清撰。涵芬楼本《说郛》题注二十四卷,现仅存五则。本书记述传闻怪异之事,以南宋初年居多,并说多为作者亲耳所闻。如书中所记吕监之女、泰州盐商、京师茶肆等事,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风貌,为宋代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本次整理以涵芬楼本《说郛》为底本,校以其他本子和相关典籍。
《厚德録》四卷,李元纲撰。是书记载了宋代众朝士贤达的佳言懿行,涉及寇准、范仲淹、苏舜钦、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书中阐扬果报,兼涉神怪事,而尤多列举逢灾时某官员便宜从事,活人无数的事迹;本书旨以劝善,故名。本次整理以《稗海》本为底本,校以《百川学海》本。
《松窗百说》一卷,李季可撰。是一部史评类笔记,作者评判历史人物、辨析历史事件颇有独到之处。这次整理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参校《宛委别藏》本、《笔记小说大观》本。
《省心杂言》一卷,李邦献撰。书中内容多是具有儒家思想的处世格言警语,目的是教化世俗,惩戒人心。这次整理以乐道斋《函海》重刻本为底本,参校文渊阁四库本、道光本及相关历史文献。
《岭外代答》十卷,周去非撰。所记皆广西事,条分缕析,叙述详明。此次整理,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等,还参考了杨武泉先生的《岭外代答校注》。
《常谈》一卷,吴箕撰。《常谈》是一部价值较高的学术笔记,内容主要是考辨史事,兼论子集之书。所论均依据史料考原,不依附古人,自成一说。这次整理以乐道斋《函海》重刻本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本、道光本等。
《采石战胜録》一卷,员兴宗撰。员兴宗与虞允文同乡,任职国史馆时,采摭虞允文瓜洲抗击金主完颜亮事迹始末,编撰成此书。此次整理,以上海图书馆藏清钞本为底本,校以《叁朝北盟会编》、文渊阁四库本《九华集》。
《采石瓜洲毙亮记》一卷,蹇驹撰。此书采用史笔,以时间为顺序,记载虞允文受命于危难之际,英勇抗击金兵的过程。此次整理以乾隆叁十四年陆烜《奇晋斋丛书》本为底本,参校相关史籍。
《采石毙亮记》一卷,作者不详。此书与蹇驹《采石瓜洲毙亮记》内容相近,均载録南宋虞允文绍兴叁十一年英勇抗击金兵事迹。这次整理以清人钞本为底本,校以《叁朝北盟会编》。
《卧游録》一卷,吕祖谦撰。此书取史传所载古今人事录之。此次整理以《顾氏文房小说》本为底本,附録以《金华丛书》为底本,校以《说郛》本、《宝颜堂秘籍》本。
《北行日録》上下卷,楼钥撰。乾道五年(1169),作者以使金贺正使书状官随其仲舅汪大猷北行所撰。逐日记録自十月九日至叁月六日北行往返始末,途中见闻等。中以北宋旧京及金都城的城市体制,记録尤为详细。本次整理,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四部丛刊》影武英殿聚珍版《攻媿集》本。
《石鱼偶记》一卷,杨简撰。此书为杨简的经学笔记,或考证制度,或讨论义理,与《慈湖遗书》所载侧重有所不同,其内容多不见于《遗书》,常针砭古人,以六经注我,反映宋儒本色,具有一定的思想史价值。本次整理以《四明丛书》本为底本,并校以书中引及诸经史典籍。
《云麓漫钞》十五卷,赵彦卫撰。此书提供了宋及其前政治、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史实与知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此次整理,以清咸丰蒋光煦《涉闻梓旧丛书》本为底本,校以吴焯抄本、《四库全书》本、《稗海》所録残本。
《重明节馆伴语録》,倪思撰。绍熙二年(1191),金国派使来贺重明圣节,倪思充馆伴使与来者周旋半月。本书详记馆伴金国信使经过,可作为研究当时外交史、公见之仪和私觌之礼的重要参考资料。此次整理以《永乐大典》本为底本。
《经鉏堂杂志》八卷,倪思撰。《经鉏堂杂志》为作者晚年札记,共叁百余条,内容涉及朝事、家政、山川、世味等,但大多为老生常谈。但书中也常常表现出‘恬退高旷’的为人处世之道,不无可取之处。此次整理,以明万历二十八年潘大复刻本为底本,校以南京图书馆藏万历叁十年金有华校刻本。
《过庭録》一卷,范公偁撰。全书共一百一十六条,一半以上涉及范氏家族,语不溢美;其余则记两宋间诗文杂事。本书对后人研究范氏家族和两宋间社会、文化、文学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次整理以明万历会稽商氏半埜山房刊《稗海丛书》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为校本。
《耆旧续闻》又名《西塘集耆旧续闻》,十卷,署南阳陈鹄録正。全书共一叁七条,自汴京故事及南渡后名人言行,捃拾颇多。此次整理,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与《四库全书》本对校,并参考了《丛书集成》本及《宋史》等资料。
《使金録》一卷,程卓撰。嘉定四年(1211),卓以刑部员外郎假工部尚书同赵师嵒充贺金国正旦国信使,往返凡百余日。本书详记途中经历及于山川道里所见所闻。本次整理以乾隆四十二年李鹤俦抄本为底本,以碧琳琅馆丛书本为校本。
《纬略》十二卷,高似孙撰。本书共四四一条,以考证旧文,疏通疑滞为主,引书丰富,语言笃实。本次整理以《墨海金壶》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及《守山阁丛书》本等。清代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七有杨在日所见《纬略》版本介绍,其中有高似孙原序、《墨海金壶》本中有目无文者及脱漏的条目,一并作附録于书后,以备参考。
《野客丛书》叁十卷,王楙撰。是书内容博洽,于典章制度、经史子集、风土人情、文字俗语皆有涉及。凡六百一十八条,多考辨群书异同真伪,论之有据,言之有理,虽间有疏漏,仍不失为两宋间颇具研究价值的一部笔记。书末附《野老纪闻》,为楙父所作,所记多为元祐名人轶事。本次点校以王谷祥刻本为底本,用钮氏世学楼抄本、《四库全书》本作校本,并参校了明残抄本、《笔记小说大观》本及相关的史料。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十卷,李心传撰。本书甲、乙集共四十卷,专记宋室南渡以后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的典章制度及其他有关史事。这次点校以《适园丛书》本为底本,并参校井研萧露浓刻本,清光绪甲午(二十年)福建增刻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影宋钞本,清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清乾隆间绵州李调元刻的《函海》本。此外,还从他书辑得佚文二十一条。
《旧闻证误》四卷、《补遗》一卷,李心传撰。《旧闻证误》撰于《建炎以来系年要録》之后,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考据类笔记,考订范围广泛。这次整理,以《藕香零拾》本为底本,参校了四库本、函海本、榕园丛书本,并扼要查核了所引原书。此外,还从他书辑得逸文叁条。
《西畴老人常言》一卷,何坦撰。本书是作者将自己实践和学习的圣贤言论进行提炼,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这次整理,以《百川学海》本为底本,校以宛委山堂本《说郛》。
《涉史随笔》一卷,葛洪撰。书中精选了历代帝王大臣的典型事例,然后加以评判分析,援古论今,以史为鉴。这次整理,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汉书》等一些史书。
《中兴战功录》一卷,李壁撰。此书是一部介绍高宗建炎、绍兴年间南宋军民在十几场大战役中抗击金兵最后取得胜利的实录性着作。此次整理,以《藕香拾零》本为底本,校以《宋史》等一些史书。
《涧泉日记》叁卷,韩淲撰。此书是一部记述宋代史事、品评人物、考辨经史、品定诗文、杂记山川古迹的综合学术笔记。这次整理,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并参考了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叁年出版的孙菊园点校本。
《准斋杂说》二卷,吴如愚撰。此书大抵皆研究理学之文,且多有发明,不失为研究宋末理学思想发展演变的重要参考材料。这次整理,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墨海金壶》丛书本。
《襄阳守城录》一卷,赵万年撰。本书是对宋末襄阳被围困时宋军抵抗的详细记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这次整理,以《粤雅堂丛书》本为底本,校以《指海》本、天津图书馆藏清抄本,并参考了《湖北地方文献丛书》的甘云鹏点校本及台湾《笔记小说大观》本。
《四朝闻见录》五卷,叶绍翁撰。是书记载了南宋高、孝、光、宁四朝的朝野故事,可以补正史之不足,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此次整理,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等。
《宾退录》十卷,赵与时撰。此书汇集平日见闻及与宾客所谈论的内容,宾退后笔录成编,故名《宾退录》。书中考证经史,辨析典故,大半精核,所记两宋人物掌故亦多翔实可信。此次整理,以《学海类编》本为底本,校以宋临安府陈宅经籍铺刻本、《四库全书》本。
《经外杂抄》二卷,魏了翁撰。是书系《九经要义》之杂录,而参以己意,多不载全文,系作者随手记录以备考证。此次整理以《宝颜堂秘笈》本为底本,参校了《四库全书》本,明吴氏《丛书堂》抄本《鹤山渠阳读书杂抄》的下半部分。
《读书杂抄》二卷,又名《鹤山渠阳读书杂抄》,魏了翁撰。此书系作者读书时所作的杂记,以先秦典籍为主。此次整理以《宝颜堂秘笈》本为底本,参校了明吴氏《丛书堂》抄本《鹤山渠阳读书杂抄》。
《古今考》一卷,魏了翁撰。是书系一部讨论古今故事的笔记。此次整理,以《宝颜堂秘笈》本为底本,参校了《诒经堂藏书》本。
《贵耳集》叁卷,张端义撰。是书有关诗人、文人的评述约一百则,占全书的十分之四。包括唐代的李颀,唐末的黄巢,北宋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南宋的李清照、朱敦儒、陆游、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金朝状元汪世显、作家吴激,西夏作家张元的诗词及轶事,亦有所记载。采录范围较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次整理,以《津逮秘书》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宝颜堂秘笈》本。
本项成果对先前学术界一些已有整理本的文献,多有匡正,在吸纳前人时贤成果基础上,整理质量有进一步提高,有的作了新的辑补;有一些属于首次整理的成果,如《厚德录》、《耆旧续闻》、《纬略》、《北行日录》、《重明节馆伴语录》、《石鱼偶记》、《涉史随笔》、《贵耳集》等笔记文献。这些成果的出版对于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2014年6月4日——7日在美国哈佛大学召开的“九至十五世纪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如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的Ronald Egan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奥巴尼分校的Charles Harman教授对本项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给与了肯定。
阶段性成果清单如下。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全宋笔记》第六编第一册 |
燕永成 |
专着 |
大象出版社,2013年7月 |
19.7万 |
|
2 |
《全宋笔记》第六编第二册 |
燕永成等 |
专着 |
大象出版社,2013年7月 |
19万 |
|
3 |
《全宋笔记》第六编第叁册 |
赵维国等 |
专着 |
大象出版社,2013年7月 |
21.6万 |
|
4 |
《全宋笔记》第六编第四册 |
朱旭强 |
专着 |
大象出版社,2013年7月 |
31万 |
|
5 |
《全宋笔记》第六编第五册 |
储玲玲 |
专着 |
大象出版社,2013年7月 |
25.9万 |
|
6 |
《全宋笔记》第六编第六册 |
储玲玲 |
专着 |
大象出版社,2013年7月 |
26.9万 |
|
7 |
《全宋笔记》第六编第七册 |
徐规 |
专着 |
大象出版社,2013年7月 |
24.1万 |
|
8 |
《全宋笔记》第六编第八册 |
徐规等 |
专着 |
大象出版社,2013年7月 |
28万 |
|
9 |
《全宋笔记》第六编第九册 |
张剑光 |
专着 |
大象出版社,2013年7月 |
28.3万 |
|
10 |
《全宋笔记》第六编第十册 |
姜汉椿 |
专着 |
大象出版社,2013年7月 |
23.6万 |
|
11 |
唐宋专卖法的实施与律令制的变化 |
戴建国 |
论文 |
《文史哲》,2012年第6期 |
2.2万 |
|
12 |
熙丰诏狱与北宋政治 |
戴建国 |
论文 |
《上海师大学报》,2013年第1期 |
2.5万 |
|
13 |
南宋基层社会的法律人——以私名贴书、讼师为中心的考察 |
戴建国 |
论文 |
《史学月刊》,2014年第2期。 |
3万 |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3期转载 |
14 |
《朱子语类》若干口语词源流考探 |
徐时仪 |
论文 |
《汉语史学报》,第十二辑 |
1.1万 |
|
15 |
《朱子语录》和语类各本考 |
徐时仪 |
论文 |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一辑 |
1.1万 |
|
16 |
北朝字书《字统》佚文钩沉 |
徐时仪 |
论文&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
《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七辑 |
1.1万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12期转载 |
17 |
打令考 |
徐时仪 |
论文&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总十一辑&苍产蝉辫; |
0.8万 |
|
18 |
语言研究与古典文献整理考斟 |
徐时仪 |
论文 |
《文献》,2012年第3期 |
1.2万 |
|
19 |
《朱子语类》愚昧和痴狂概念词语类聚考探 |
徐时仪 |
论文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 期 |
0.8万 |
|
20 |
《朱子语类》知晓概念词语类聚考探
|
徐时仪 |
论文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 期 |
1.2万 |
|
21 |
《朱子语类》方俗口语词考
|
徐时仪 |
论文 |
《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1 期
|
1.2万 |
|
22 |
论汉语文白演变雅俗相融的价值取向 |
徐时仪 |
论文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 期 |
1.2万 |
|
23 |
对于唐代水利建设重心的一些思考——以浙东、浙西和河南、河东四道为核心 |
张剑光 |
论文 |
《山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
1.2万 |
|
24 |
六朝隋唐五代江南城市的市政和社会管理 |
张剑光 |
论文 |
《江汉论坛》,2013年第2期 |
1.2万 |
《新华文摘》2013年第8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3年第3期转载 |
25 |
隋唐五代江南城市的基本面貌与发展趋势 |
张剑光 |
论文 |
《史林》,2014年第1期
|
1.2万 |
|
26 |
六朝至唐代江南城市游览风尚的变化及其原因 |
张剑光 |
论文 |
《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
1.2万 |
|
27 |
“日常化”的意义及其局限——以欧阳修为中心 |
朱刚 |
论文 |
《文学遗产》,2013年第2期 |
2.5万 |
|
28 |
《叁朝北盟会编》引用典籍数量问题 |
汤勤福 |
论文 |
《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4期 |
1.2万 |
|
29 |
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受战争荼毒的宋代女性 |
程郁 |
论文 |
《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
1.2万 |
|
30 |
试论郑樵对本朝着述的着录及运用 |
燕永成 |
论文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0期
|
1.2万 |
|
31 |
中华本《芦浦笔记》点校商补 |
胡绍文 |
论文 |
《宁波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
0.8万 |
|
32 |
《朱子语类》同义词语考释 |
胡绍文 |
论文 |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
0.8万 |
|
33 |
《汉语大词典》失收词条补 |
胡绍文 |
论文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
0.8万 |
|
34 |
论“款”之“言説”义 |
胡绍文 |
论文 |
《汉语史学报》,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4月 |
0.8万 |
|
35 |
从甄别到缕析:论四库馆臣对宋人笔记的着录 |
赵龙 |
论文 |
《图书与情报》2012年第4期 |
0.8万 |
|
36 |
四库馆臣辑佚宋人笔记的成就—以辑佚《永乐大典》所载宋人笔记为例 |
赵龙 |
论文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9期 |
0.8万 |
|
37 |
中国早期丛书编撰特征 |
刘宇 |
论文 |
《中国出版》,2014年第10期 |
1.0万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