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总体执行情况
自2014年7月中期检查以来,课题组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研讨和交流,进一步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对国内外相关的案例和理论进行了整理和综述,采集积累了大量数据,构建了课题的核心理论框架,完成了叁项理论创新,为课题最终成果完成和政策输出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课题组通过国外创新城市和城市圈互动发展的深入研究,获得创新城市发展和网络互动的基本数据,并分析和解释创新城市圈发展的规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具体落点到上海市构建国际创新城市和长叁角地区城镇群发展的政策创新上,形成对于对于我国发展国际创新城市和城市圈发展的具体战略的政策建议。基于此研究思路,重新调整了研究整体框架,形成了“国际创新城市发展及其理论研究”、“创新城镇群发展及其理论研究”、“国际创新城市和创新城镇群的协同发展”和“我国城镇群的创新发展”四大部分研究内容,分专_x0008_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子课题一“国际创新城市发展及其理论研究”研究进展:
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创新发展的战略意义出发,进行了“创新”、“创新城市”和“国际创新城市”的概念,探讨了其构成要素和形成标志,从评价体系和互动网络等方面对国际创新城市的理论进行梳理和解析。
国际创新城市包含来源、过程和影响叁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创新的来源角度。国际创新城市必须要有国际要素的导入;
第二个层面:创新的过程角度。创新的整个的过程是要包含国内、国外多国的要素在同一个城市里面重新整合,形成过去没有的产物、组织方式等的过程;
第叁个层面:创新的辐射范围。创新要带有跨越国际的辐射,其不仅在本国产生影响,也会辐射其他要素导入的国家以及非要素导入的国家。
子课题还进行了国际创新城市的理论构建。从界定、分类、要素、特征四方面着手,对国际和国内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城市进行分析,了解各城市的创新要素以及要素_x0008__x0008_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得出对其他城市创新发展的启发。并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得出国际创新城市的建构规律和发展趋势。
课题还探讨了国际创新城市的共同特征和对上海的启示,多元城市文化、先进高等教育、发达市场经济、自由人才流动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以上海市为典型对象的国际创新城市发展,并提出了发展思路。
子课题二“创新城镇群发展及其理论研究”研究进展:
城市群规划应成为未来区域规划的重要突破。而实现突破,一是需要创新城市群规划的指导思想;二是形成基于这种思想的规划思路和方法。研究通过分析与论证,提出建立以“多区位资源配置的系统效益最大化”为基础、结构优先为核心的城市群规划思想,并在此思想基础上,以叁大城市群为实证对象,将中心地理论加以拓展,引入顿贰础模型,创新性的设计实施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研究,正是希望能为城市群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探索一条新路。
(1)完成城市圈理论研究。
课题对世界城市网络理论、区域创新理论、城市圈理论进行基础理论研究。
(2)初步完成案例研究。
国际上公认的六个世界级城市群分别为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部城市群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叁角洲城市群。子课题2对这六大城市圈进行了详细的案例研究。
(3)初步形成创新要素和体系构建。
研究城市网络关联的要素,提取创新要素,与城市群联系起来。追根溯源,城市_x0008__x0008_之间是怎么联系的,构成网络(城市联系)的要素(参考骋补奥颁)。
课题推进,先找要素,然后再研究要素联系强度。值得注意的是要素在城市_x0008__x0008_之间的流动是不一样的,如武汉城市圈“众星捧月”式的,国外很多城市群不具有支配性,单个与整个区域的影响力;不同地区依赖不同要素的强弱。
子课题叁“国际创新城市和创新城镇群的协同发展”研究进展:
本部分围绕国际创新城市和创新城镇群的协同发展进行理论综述与论证,首先通过实例与数据论证并归纳国际创新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关系,接下来叁个章节分别提出创新中心地、创新中心偏移以及创新流交互的网络叁大理论,通过数据与案例进行论证和演绎。
第七章从国际创新城市在群落中的特征、国际创新城市的脆弱性及其对于群落的需求、中小城市在群落中的作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国际创新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关系,以长三角城镇群为主要研究案例,结合地方性空间(local space)理论,从国际、国家、区域与地方创新中心地四个层级探讨创新城市的层级性;从创新城市的要素、类型、规模与创新主体方面探究其互补性;并且在创新过程、创新中心数量、网络关系与创新联系等方面论述发展演替的规律。
第八章通过创新城市与传统中心地理论的结合提出创新中心地概念,并获取长叁角42个城市的专_x0008_利数据的位置信息,针对长叁角科创空间和中心地分布进行数据论证。同时具体针对上海,选取2000-2015年的授权专_x0008_利数进行空间落位和核密度分析,得到上海的科创中心地分布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基于创新主体、内容类型等对中心地进行划分,并进一步探究上海创新中心地核心和高等教育人口关系以及与周边创新要素的相关性分析。最终提炼归纳创新中心地“一核叁圈”的理论体系,创新中心地由最重要的创新核和与创新核密切关系的支撑圈、联动圈和反哺圈组成,各圈层功能互补。
第九章从城市创新中心与传统中心空间偏移的现象入手,以上海创新中心地为研究对象,归纳出从城市中心到非中心、从市区到郊区的两类偏移模式。根据经验提出成本挤压的偏移假设,通过对创新成本、创新要素和条件两组变量的数据统计,提炼出成本挤压曲线模型以论证创新中心地偏移假说。
第十章从对中心的关注拓展至对网络的关注,提出创新交互主要取决于创新要素的区域配置、创新交互的内容和类型是辨识创新城市群落整体特征和发现群落演变动因的关键、创新网络是流动空间和场所空间的结合体叁大创新流理论假设,并基于长叁角专_x0008_利合作的数据分析论证城市间创新流假设,基于上海市各区域专_x0008_利合作的数据分析论证城市内部各区域间的创新流假设。并按照创新阶层、创新资金、创新信息和知识以及创新服务等创新网络流动的主要要素对创新网络流动的类型加以归纳,最终提出创新网络的内在动力要素。
子课题四“我国城镇群的创新发展”研究进展:
本课题进行了“上海市”(48条)、“杭州、南京”(41条)、“长叁角地级市”(36条)和“长叁角县级市及小城镇”(12条)创新发展政策建议共137条。
政策建议的理论逻辑为:我国城市群创新发展的政策设计,将围绕“实现城镇群整体的国际竞争力能力提升”、“实现区域整体的财富积累”和“实现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叁个主要目标。
通过现城镇群整体的国际竞争力能力提升,实现1、人才、资本、产业、知识的全球吸引和竞争优势,2、进行全球创新资源的调配能力;
通过实现区域整体的财富积累,实现1、形成围绕创新的产业集群发展、人口素质提升、城市空间建设水平提高,2、区域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通过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实现1、对创新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2、实现对非创新空间的更新和提升,3、化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类顽疾和城市病,4、实现创新对非创新空间的反补。
在我国城镇群创新发展的将围绕以下核心思路进行政策设计:思路一、创新核培育强化思路;思路二、创新核分工联动思路;思路叁、构建创新支撑思路;思路四、协调创新反哺思路。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数据平台
课题团队于2014年5月—2015年7月期间,自主研发建成了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数据平台,这是国内首个专_x0008_门面向长三角区域城市规划的大数据平台。它通过数据实时采集技术,数据融合技术 以及其它技术,整合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领域 数据。并针对城市数据、指标数据、专_x0008_题数据和新型数据四大方面分别进行数学建模和智能分析,从 而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自主研发数据采集工具和统计指标智能整合工具,实现城市兴趣数据的自主采集和实时更新,以 及各城市统计指标的自动统一智能整合。
接口化的数据平台系统、实现与其它平台系统的资源整合与对接。基于可视化技术,依据不同数 据的分析结果,通过table、graph、map等多种方式展现数据的时空特征。
2、学术交流情况:
(1)交流平台:同济大学 “智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沙龙。
本课题主要研究成果多次在该沙龙中以讲座形式进行发布,并邀请国内外专_x0008_家进行讲座和学术研讨交流。
例如:
2015.03.06 第78 期可持续发展沙龙:" 聚焦上海"2040 专_x0008_题系列讲座——上海与长三角区域城镇群协同发展,主讲嘉宾:彭震伟教授
2015.03.06 第79 期可持续发展沙龙: 新技术支持下的空间战略规划与城市设计市,演讲嘉宾:沈振江教授、王德教授
3、国际合作:
(1)里昂大学智能城市协同创新中心
里昂大学智能城市协同创新中心(IMU) 是一个以城市、大都市、城市化为核心问题的研究和实验中心。它属于法国里昂大学联盟,是法国政府大力支持的卓越实验室项目(LABEX)_x0008__x0008_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协同城市研究的相关学科,激励、创造、积累、提升我们对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探索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开发,并为公共部门和私人机构体提供咨询和建议。
(2)巴黎东部大学城市未来研究中心
巴黎东部大学城市未来研究中心(FU) 是一个围绕以城市环境、能源、社会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心。它属于法国东巴黎大学联盟,是法国政府大力支持的卓越实验室(LABEX)项目_x0008__x0008_之一,其主要任务是为城市研究的相关学科提供学科交叉的平台,促进新知识发现和新技术的应用。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 会议、讲座、论坛发言
(1)会议及论坛发言:
2015 年06 月04 日,吴志强教授在同济大学出席《未来城市的创新建筑、基建及服务体系》国际研讨会并作《跨学科支持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旨报告。
2015 年07 月24 日,潘云鹤院士在沪听取《长三角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进展汇报。吴志强教授代表《长三角产业发展与大数据互动关系》课题组参会并作中期成果汇报。
2015 年09 月21 日,吴志强教授出席在不莱梅举办的第四届中德工程院智慧城市研讨会,作题为“城市大数据支持下的智能城市评价及规划”的演讲。
(2)与政府相关部门和领导进行研讨:
2015 年02 月02 日,吴志强教授与到访的浙江省城市化推进办公室主任张晓红洽谈协同中心与浙江省政府2015 年的合作方式及工作重点。
2015 年04 月01 日,吴志强教授主持在上海市建科大厦举行的城乡规划与发展研究专_x0008_业委员会2015 年第一次全体会议暨“未来上海城市治理”研讨会,并介绍2015年度重点工作。
2015 年05 月13 日,吴志强教授向杨浦区副区长谈兵和杨浦科创公司负责人为五角创业场的发展思路与概念设计提出咨询建议。
2015 年07 月25 日,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一行到访WUS 实验室。 吴志强教授介绍、交流实验室最新研究和实践项目。
2015 年08 月28 日,吴志强教授出席2015 浦东新区智慧城市建设专_x0008_家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暨2015 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建设高端研讨会)。
2015 年12 月16 日,吴志强教授副校长带队赴宜宾考察,为宜宾市十三五规划提出指导建议,并出席第48 期宜宾大讲坛,向宜宾市700 余位干部作新型城镇化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学术报告。
2 《工作简报》报送情况
(1)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均随同济大学长叁角城镇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通讯”(双周简报)进行推送,对象为长叁角各省市相关领导。2014年8月至今共完成38期通讯。
(2)根据研究成果完成137条政策建议,分别有针对性的报送长叁角各省市主管领导和部门,目前本工作正在进行中。相关报送名单如下:
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等相关部门;
杭州市、南京市;
长叁角地级市共有39个:
江苏省(12个) :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连云港、徐州、宿迁、淮安;
浙江省(10个) :宁波、嘉兴、湖州、温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衢州、丽水;
安徽省(17个) :合肥、芜湖、蚌埠、淮南、淮北、马鞍山、铜陵、安庆、黄山、阜阳、宿州、巢湖、六安、亳州、滁州、池州、宣城。
以及长叁角县级市及小城镇。
四、主要问题
目前课题组的相关理论创新缺少数据和实证支撑,目前正在进一步拓展数据平台,收集案例数据,夯实实证研究。
课题内容转化为简报、论文、新闻报道等仍不足,下一阶段将加强成果的转化与报送。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1、《引力和网络:长叁角创新城市群落的空间组织特征分析》
吴志强、陆天赞
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CSSCI CSCD 2015年第2期 31-39页
创新作为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区域层面的创新集群和活动一直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中国长叁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案例,从创新阶层、创新经济投入、创新文化环境、创新产出四个维度的指标入手,通过创新引力和外向创新联系度,来观察长叁角创新城市群落的组织特征和空间网络.结果表明:①城市创新引力.形成7级划分,第一级别城市为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前4级城市的创新引力与后3级城市有明显的分野;②创新外向联系.空间上呈现沿沪宁线和沪杭线的“八字形”的核心结构和沿海“颁型”的潜力圈层;③网络总体特征.创新群落由核心圈层、关联圈层和边缘网络叁部分组成,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相关联形成两个嵌套叁角形的结构组成了核心圈层.
2、《国际研发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研究》
黄亮、陆天赞
刊于《城市发展研究》 CSSCI 2015年第8期 7-14页,共9页
国际研发城市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研发全球化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空间形态与城市功能,亟需重点关注。综合运用新经济增长、全球价值链以及城市创新系统等理论工具,尝试搭建国际研发城市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理论解释框架。研究表明.国际研发城市的形成根植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刻背景。在新经济下,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研发网络的空间扩张与地方镶嵌改变了全球价值链中研发与设计环节的集聚程度与趋势,构成国际研发城市崛起的外部动力条件;同时,凝结于城市中的基于自身研发资源禀赋的地方竞争优势与研发系统的完善程度是推动国际研发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内生基础。在未来,应当通过融入全球研发网络与优化城市研发系统内外两方面相协调的路径来整合全球力量与本地资源,进而推动国际研发城市的形成与持续发展。
3、《长叁角城市创新合作关系的社会网络、空间组织及演进》
陆天赞
刊于《中国名城》 2015年第10期 61-68页,共8页
创新作为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空间重构其本质是创新要素的流动、组织和交互耦合关系。以长叁角城市群42城市为研究样本,从2000-2015年分3个阶段选取了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奥滨笔翱)的笔颁罢体系申请和公布的专_x0008_利合作数为创新合作的替代参数,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等维度,结合空间分析,观察长叁角创新协作关系的社会网络特征、空间组织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05年,以上海为主要节点的城市创新合作网络开始萌芽;(2)2005-2010年,长叁角创新城市群落迅速发展,以上海为核心的"核心+多节点"的协作网络和空间组织特征初步显现;(3)2010-2015年,长叁角"核心和多节点"的网络组织特征更加明显,同时出现沿交通轴形成创新走廊等新现象。
4、《网络关系与空间组织:长叁角与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创新合作关系的比较分析》
陆天赞、吴志强、黄亮
《城市规划学刊》 CSSCI CSCD 2016年第2期 35-44页,共10页
创新和创意活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从创新联系视角,观察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和网络关系成为创新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以长叁角和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为例,以各城市在笔颁罢申请的专_x0008_利合作数为参数,研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和骋滨厂空间分析方法,从社会网络关系、空间组织特征等维度分阶段对两大城市群的创新联系进行对比观察。研究表明:(1)社会网络关系。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参与创新合作的城市更多,网络密度更高,层级和子群团体更为丰富,“多中心百花齐放”的“众创”特征明显;(2)空间组织。与长叁角“单中心、多节点、单层次”的简单网络相比,美国东北部城市群表现出“多中心、多节点、多层次”的复杂关联网络特征。(3)节点联系。长叁角局限于行政辖区的“近域合作”,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以“近域合作”和“跨区域联系”两种方式相结合。(4)演进特征。长叁角表现为“直线上升型”的演进特征,美国东北部城市群表现为“起伏式”演进特征。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