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研究计划设子课题叁个,至今绝大部分子课题已经撰写完初稿,只待首席专_x0008_家逐一审定修改后投送学术期刊发表。具体情况如下:
互联网群体传播的特点、机制与理论研究
子课题一:互联网群体传播机制及其信息生产模式
第一章 社会群体与互联网群体:定义、特点与关系(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一、 群体的定义:社会群体形态、特点与网络群体
二、 群体的多样分类
三、 群体与个体:特点、认知与行为
四、 群际关系
五、总结
第二章 群体心理与互联网群体传播(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一、群体心理特征
二、群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叁、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群体心理特征
四、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功能满足与心理满意
五、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心理认同与社会认同
定量研究、问卷调查 测量表 结构方程式
第三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互动模式与互动心理(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一、 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多种互动模式
二、互动模式决定互动情境
叁、互动情境下个体心理和人格的塑造
四、互动情境下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转换
采取问卷调查形式 为主 结构方程式为核心
微博 弱关系—媒介属性 微信 强关系—相互信任 但公众号具有媒介属性
第四章 群体行为模式与互联网群体传播(投稿中)
一、个体行为模式与群体行为模式的本质区别
二、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多种群体行为模式
叁、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群体行为模式的主要特征
四、位置角色决定态度行为 网络结构 幂率分布
第五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网民的角色(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一、互联网群体传播与角色理论
二、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网民的角色塑造
叁、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网民的角色形象
四、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网民的角色冲突与调控
第六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叙事类型(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一、互联网笔颁时代以平台为主的群体叙事
二、移动时代草根的狂欢叙事
叁、中产阶级群体的社会叙事
四、互联网+时代的叙事
第七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的价值在于链接(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一、群体传播与互联网群体传播
二、技术规约带给互联网群体传播的意义
叁、群体传播的聚集机制与互联网群体传播的链接机制
四、四种传播形态的相互渗透与演变
第八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的信息扩散机制(待撰写)
一、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个体与主体
二、多种意见领袖:威权领袖、威望领袖(及与现实社会中的意见领袖的关系)
叁、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章点与意见领袖
四、个人议程上升到公众议程的关键步骤
五、互联网群体传播的自净能力与把关机制
六、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惯性效应与长尾效应
信息生产方式—创新扩散—话题到达阈值 “火起来” 内容分析与个体价值分析
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
第九章 论媒介空间变革中的关系结构重塑(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一、关系结构搭建媒介空间
二、从关系结构的角度理解媒介空间中的价值创造
叁、关系结构重塑
子课题二:互联网群体传播对媒介格局的影响
第一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与媒介新环境(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一、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的传播语境和自由开放的话语表达
二、媒介饱和与媒介运行
叁、媒介规模与社会影响力
四、媒介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经济活力的变化
五、互联网群体传播本身成为媒介环境
第二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带来的媒介实践新类型(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一、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
二、搜索与搜索能力的养成
叁、展示与被显示
四、在场与归档
五、媒介习惯的复合体
方法参考:第一、第二部分 调查接受信息来源 跨媒体多终端信息研究 互动机制 互动关系 “年报” 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 问卷调查
第三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对传统传播模式的改变(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一、移动媒体在媒介格局中地位凸显:两微一端 微博、微信 客户端
二、自媒体的内容生产与创意
叁、传统媒体的全媒体转型
四、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
五、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媒介事件的新趋势:互联网演变:一对多、一对少、一对一、多对多 孙志刚事件 网络倒逼改革.由个案研究到媒介事件 新媒体到传统媒体 传统到新媒体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四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对媒介格局影响的几个方面(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一、互联网群体传播改变了大众传播单一主体
二、媒介使用习惯的改变对媒介格局的挑战
叁、互联网群体传播与新闻聚合
四、互联网群体传播对政策的影响
五、互联网群体传播对媒体管理体系的影响
个案研究、经典事件、爬虫技术、话语分析(生活服务类选题)
第五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引发的媒介新格局与对话机制(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一、观点对立和意见多样的社会新常态
二、官民间对话机制形式多元化
三、精英与草根的对话机制(网络大V /粉丝效应)
四、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媒介格局与公共话语的形塑
五、互联网群体传播引发的媒介权力转移
第六章 媒介新格局带来的媒介功能的拓展(待研究与撰写)
一、传统的媒介功能说
二、民意表达与公共参与成为数字媒介的功能
叁、媒介格局对社会秩序的整合功能和控制功能
方法参考:可以用个案研究
第七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引发的媒介新格局对社会的隐性形塑功能(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一、互联网群体传播引发的媒介权利结构与社会利益的嬗变
二、互联网群体传播引发的从大众媒介到公用媒介的演变
叁、互联网群体传播引发的大众媒介信任危机
四、互联网群体传播引发的网络谣言与舆情新态势
第八章 媒介新格局对既定社会秩序的重构(待研究与撰写)
一、媒介格局对规范性社会秩序的影响
二、媒介新格局对“社会扩展秩序”的建构
叁、媒介新格局对“社会组织秩序”的建构
四、群体传播去中心化的网络延伸与自生自发秩序
五、群体传播对推动传统控制型社会秩序走向现代开放型社会秩序的意义(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第九章 社会资本的重构是媒介新格局的功能拓展(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一、社会资本是联结经济和社会的中介物
1、社会资本的内涵界定
2、传播/交流(肠辞辞尘尘耻苍颈肠补迟颈辞苍)是产生和社会资本的关键前提
3、社会资本是建立在个体交往基础上的一种“社团式”类型的公共产物
4、社会资本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易合作的一种非正式制度
二、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是社会资本重构的重要渠道
1、社会资本与媒介使用
2、互联网的使用对于社会资本的影响(虚拟社会资本和现实社会资本的关系)
3、社交媒体的使用与社会资本的获得
4、网络口碑、社交媒体用户社会资本与在线消费行为(小红书)
叁、社会资本的重构与媒介新格局
1、平媒行业:率先受到冲击(报纸、唱片):
2、民间(草根)团体成为促成媒介新格局的重要力量(自媒体(罗辑思维、晓说))
3、共享经济:一种互联网时代社会资本重构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范式
4、“互联网+”对于现实社会资本的影响(互联网+可以跨越防火墙影响实体经济和现实社会资本)
子课题叁:互联网群体传播引发的社会现象与问题
第一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引发的自媒体现象及问题(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第二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引发的传统误读现象及问题(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第三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自来水”现象及问题(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第四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舆论反转现象及问题(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第五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网络主播与噱头经济现象与问题(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第六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网络语言现象与问题(进行中)
第七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二次元现象与问题(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第八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信息爆炸、信息过滤与精准营销(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第九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中信息不确定及失控现象及问题(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第十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社会关系、文化关系的变化(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一、沟通方式、交往方式的变化
二、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的变化
叁、知识生产、文化想象、传播语态的变化
第十一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中个体认知社会化传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中)
一、个体认知与社会共识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个体认知与主体性觉醒及社会秩序相容性的关系
叁、群体传播的个体认知及其所伴随的遵从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第十二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社会心态(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问卷 传统调研
一、社会心态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
二、中国社会心态演变回顾
叁、互联网群体传播环境下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
第十三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社会热点事件与社会心态(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第十四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对社会信任的影响(进行中)问卷
一、互联网匿名性本身的社会不信任
二、互联网发展对社会信任的要求与推动
叁、技术为互联网群体传播带来的信任机制
四、从大众传播的扩散机制到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对话机制
第十五章 群体传播时代的媒介伦理和媒介正义(进行中)个案
一、互联网群体传播与网络暴力(群体极化、人肉搜索等)
二、互联网群体传播与网络维权、网络抗争
叁、互联网群体传播与媒介伦理、媒介正义
第十六章 群体传播时代的移动视频直播:参与式文化的视角(已撰写初稿,首席专_x0008_家修改中)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本研究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建议:如个案、调查方法、内容分析法、爬虫抓内容、语言处理等。搜集了相关学科对互联网、对群体、对社会关系的文献资料。召开多次小型研讨会、论证会,征询、咨询了业界多位权威学者。
二、 研究成果情况
(一)本研究提出的创新性学术观点和原创性命题:
(1)传播主体的极端多元化引发了信息生产方式的改变(2016),将互联网研究提升到信息生产方式嬗变的高度。
(2)互联网群体传播促进了普通个体认知与情绪的社会化传播,较早将情绪传播作为传播学研究对象。
(3)群体传播改变了信息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导致媒体人社会身份、社会权力的转移(2016),从信息生产方式嬗变的角度讨论主流媒体从业人员流失问题。
(4)从网红现象提出互联网群体传播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参与社会结构再生产(2015)。
产能过剩引发的受众主体地位提升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高度组织化的大众传播在媒介格局中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尤其是高度链接化的群体传播,共同形成复杂的传播新环境、新格局,并引发了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催生出一个“人人都能生产信息”的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群体传播充分满足了普通个体认知的社会化互动交流和情绪的社会化传染感染,普通个体情绪、个体认知的社会化传播成为传播新环境、信息生产新方式中的突出现象。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以传者为中心的线性传播模式,构建了一个以网民和链接关系为根本要素的网络传播结构,使传统的信息生产者不再具有垄断地位,导致了媒体人社会身份、社会权力的转移。信息生产方式的改变也使媒介参与社会资源配置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扁平化的互联网媒介权力关系改变了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传统媒介权力关系,使媒介成为家族继承、行政分配和市场竞争_x0008__x0008_之外的新的社会资源配置手段。搏出位网红现象说明,个体可以借助互联网群体传播吸引社会注意力,吸纳社会资源,重构资源分配关系,进而再生产社会结构。当然群体传播中社会资本分布严重不均等问题依然值得警惕和深思。
(二)代表性成果一:《论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媒介成为资源配置枢机》(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11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7期全文转载):随着信息社会的莅临,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成为新型的社会资源,即媒介参与资源配置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分配社会注意力来进行的。作为金融机构的银行不过是低息吸储、高息放贷,而媒介的把戏也无非是低成本聚拢受众的注意力、高收益将注意力分配给广告主。媒介成为注意力经济的“金融机构”,具有强大的聚集和分配注意力的能力。不同媒介参与配置资源的侧重点因媒体特性的不同而不同。大众传播时代,报纸书刊作为以文字为传播符号的媒介,倾向于将注意力资源分配给能写会画的群体;广播作为以声音为传播符号的媒介,更愿意将注意力分配给会说擅讲的群体;电视作为一种以画面为主要传播符号的媒介,青睐于将注意力分配给形象靓丽帅气或擅于表演的群体。也即,大众传媒施行的注意力资源配置止于会写、会说、会长、会演的少数人群,互联网媒介则因其广泛参与的群体传播本质使资源配置转向每一个普通个体。当互联网群体传播成为主要传播形态,成为分配注意力经济的“金融机构”时,网红自然就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新途径,个体可以借助互联网群体传播吸引社会注意力,吸纳社会资源,重构资源分配关系,进而再生产社会结构。
(叁)代表性成果二:《社会化媒体传播中的主体性崛起与群体性认同》(发表于《新闻记者》2016年第1期):社会化媒体是媒介发展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变革,它不仅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群体传播时代,还带来了一种新的社群组织方式,即围绕群体认同所构成的共同体。与传统媒介时代不同,社会化媒体的群体传播促进了个体主体性意识的崛起,这种主体性意识改变了以往社会权力结构,使得依靠公共舆论维系的市民社会经过个体的反抗与"可见的积聚力量"及面向权力的围观与凝视,有着逐渐取代以往的权力引导舆论的传统社会的趋势,导致了话语权力的变迁和传统认同危机,同时也重构了新的以对话代替对抗的群体认同模式。这种认同模式需要真正的公民意识,警惕无所不在的商业收编,才能建构起一种良性的不同群体_x0008__x0008_之间的对话模式。
(四)代表性成果叁:《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网络语言与准社会交往》(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11期):互联网时代的准社会交往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准社会交往中信息流动和交往过程的单向性,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准社会交往方式。互联网带来了新的社交场景特征,这种场社交景特征与社会行为的通用规则相互作用,并改变了传统的准社会交往的特征,赋予了准社会交往新的内涵。互联网显示了人人都具备的那些社会化的、充满移情能力的关系,以及真正深刻的、与交易和花费无关的动机,将喜爱与崇拜变成可更新、可增值的建筑材料。互联网时代准社会交往的粘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这种加强尤其体现在遍布在网络空间里一个个虚拟粉丝社群的建立,以百度贴吧和微博为代表的虚拟社群已经成为受众与媒介人物产生准社会交往的最重要途径和渠道。而基于准社会交往的粉丝经济也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消费,它不以经济和社会地位为限制,而是完全取决于个体的喜好。在虚拟社群中网络语言不仅承担起了信息载体的作用,而且交际工具和符号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表现出了社群中的成员认识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观念,它是一个进行准社会交往的虚拟社群群体聚合的表征符号。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