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石勇,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
【学思践悟】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党中央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重大而光荣的战略任务。“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目标、价值归宿和实践场域。《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指导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建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载体。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问题的复杂化要求实证研究突破书斋范式,技术迭代驱动知识生产从单一学科研究转向跨界协同模式,科学决策需要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验证的闭环。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通过整合实验方法、数据技术与多学科智慧,构建了“问题识别—机理探究—政策推演”的全链条研究体系,成为强化基础研究与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平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高质量发展,是抢占社科研究范式变革制高点、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迫切需要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通过深入研究和科学验证中国实践,构建植根中国土壤的知识体系。创新研究方法,提供中国方案。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生产的新知识、新工具、新方法,不仅服务于中国问题解决,也为全球学者研究类似复杂社会现象提供新的分析框架和工具选择。提炼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借助创新的研究方法,为解决复杂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为世界提供理论创新参考。促进文明交流,贡献中国智慧。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国际化研究合作平台,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够有效促进科研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形成具有全球共识的知识共同体。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以复杂社会系统为对象、以技术验证为方法、以系统治理为目标的创新科研载体,有助于为破解社会难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不局限于使用传统社会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社会调查、实验等技术手段,揭示尚未被充分认识的社会问题、潜在风险或深层规律。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和解决多领域交织的复杂问题,通过将社会科学理论与先进技术方法结合,为应对经济社会挑战提供深入分析、科学验证的政策建议。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以问题导向和技术驱动为核心,搭建学科交叉融合与知识创新的平台,正在深刻改变传统文科的研究范式与研究生态。催生研究新领域。在开展复杂社会问题研究过程中,原有的学科边界逐步被打破,一些新的交叉研究领域自然涌现。催生研究新方法。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为验证新思想、新理论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实验环境。产生新理论新知识。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对复杂社会现象更深刻、更系统的理解,产生原创性的理论成果。这种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不仅服务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也反过来充实和革新各个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使学术生产从局部解释走向系统建构。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战略考量与路径选择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以复杂现实问题为导向,深度融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代表着一种新型知识生产模式,强调在应对社会挑战的过程中创造可靠、可应用的新知识,重塑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保障这种知识生产模式的高效、优质运行,需要在研究导向、组织模式和创新生态上进行创新变革。
强化使命导向,聚焦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需求。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知识生产的源头活水和价值归宿在于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社会重大问题。面对科研成果“摸不准、用不上、推不开”等现实问题,需要构建“需求识别—成果转化—制度保障”的贯通机制,确保知识生产活动紧密围绕需求,并有效服务于实践。一是科学规划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按照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类型与功能,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进行系统规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避免“一窝蜂”式建设,提高投资效益,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体系化效能。二是建立科研与实践分层对接机制。建立实验室与中央和地方政策研究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常态化沟通对接机制。叁是推动知识生产成果的推广转化。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开展原创性的知识产物研发,探索建立创新容错机制,推动研究成果实现从“0”到“1”的突破。畅通成果转化渠道,面向行业与社会大众按领域分类发布知识产物,实现研究成果从“1”到“狈”的推广。四是构建战略与实践驱动的成果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框架。将原创性、创新性等作为成果评价的主要指标,将政策采纳证明、公司应用协议等实效证据纳入考核体系。鼓励长周期成果生产,对已转化成果进行效果回溯,驱动迭代优化。
创新组织模式,构建适应学科交叉的灵活架构与运行机制。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创新源于不同学科理论、方法、数据的深度碰撞与融合,形成对复杂问题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因此,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组织模式创新,为跨学科知识生产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要素支撑。首先,构建共研的跨学科团队。鼓励设立“学科桥梁”岗位,培养兼具社科理论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人才,弥合学科认知差异;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跨学科团队,专职团队依据实验室的功能来配置,兼职团队依据实验室项目来组织,灵活高效,进行有组织科研;建立“双聘”制度,破除人事壁垒,并制定跨学科成果认定标准,将合作研究、工具开发等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其次,搭建共融的交流协作载体。推行重大课题双负责人制,完善跨领域知识产权分配规则;定期组织方法论工作坊,加强通识教育。最后,建设共享的基础设施。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尤其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依据我国的社会实践,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制定数据分级开放规范,在保障安全前提下促进政府经济数据、文化资源库等学术要素流通,提升资源使用效能。
形成创新网络,营造开放包容协作的知识生产生态。现代知识生产日益呈现网络化、开放化、协同化的特征。对于系统性问题,其复杂性和规模往往超出单一实验室的能力范围。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需要着力构建内外部协同、资源高效流动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强对内协同,打破资源孤岛,建立跨实验室数据库目录,开放非涉密经济社会数据,建立实验室集群数据互认协议;推动社会联动,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实验室建设,与公司共建产业创新联合体,设立联合攻关基金,形成“公司/地方出题—实验室答题”的科研模式;促进国际融通,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展国际化学术科研合作,举办年度论坛发布自主研究成果,构建“数据共通、问题共研、成果共享”的生态体系,使实验室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开放型知识枢纽。